十二经气血流注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

2019-12-08 00:00未知

一、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与时间性病症病证的关系

常常有这么一些病人,其发病具很有时间规律性,比如说发热在每日的上午9~11点,腹泻在早上的3~5点,胸痛在下午的5~7点,每天的发病都集中在这个时候,过了这个时间段,病症病证就缓解了,也有些疾病呈时间性加重。对于这些疾病,倘尚若我们不能掌握正确的诊断思路,可能只能象一些书中所说的一样,只能把它们称做“奇证”、“怪证”了。那么辨证也就难以把握要领,很多时候就无奈地做出“以药试病”的处理方法了,要不就只好从痰、瘀治疗了。为什么?古人都说“怪病多痰”、“怪病多瘀”啊。

要弄清这些疾病的诊断方法,我们有必要重温相关的《黄帝内经》原文,复习一下十二经脉气血流通和注入的规律。那么人体气血在十二经脉中流通注入的时间规律又是如何的呢?

在《灵枢》经中,“《灵枢·五十营》五十营篇”,“《灵枢·营气》营气篇”、《灵枢·脉度》“脉度篇”“《灵枢·营卫会生》营卫会生篇”,连续四4篇都是专门讨论十二经脉流通和注入规律这些问题的。

《灵枢·营卫生会篇》说:“受气于谷,谷入于胃,乃传于五脏六腑,五脏六腑皆受于气。其清者为营,浊者为卫,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,阴阳相贯,如环之无端…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,行于阳二十五度,分为昼夜,故气至阳而起,至阴而知。”

此段讲解了营气、卫气的产生、性质和运行特点,指出了卫气“行于阴二十五度,行于阳二十五度”,五十而复大会。

那么营气是怎么运行的呢?

《灵枢·营气篇》:“说:黄帝曰:营气之道,内谷为宝。谷入于胃,乃传之肺,流溢于中,布散于外,精专者,行于经隧,常营无已,终而复始,是谓天地之纪。故气从太阴出,注手阳明,上行注足阳明,……与太阴合……从脾注心中;循手少阴……合手太阳……合足太阳……注足少阴……循心主脉……合手少阳……注足少阳……合足厥阴,上行至肝,从肝上注肺……。”

根据以上的记载,后世的医家结合临床病例的观察,将其发展为十二时辰配属十二经脉的子午流注纳支法,即营气每天循行十二经脉一周,营气流行灌注各脏腑组织具有潮水一样的时间节律,当某时辰气血灌注到某经脉脏腑时,该经脉脏腑就处在功能最旺盛之时。其规律如下:寅时(3~5点)手太阴肺经,卯时(5~7点)手阳明大肠经,辰时(7~9点)足阳脉胃经,巳时(9~11点)足太阴脾经,午时(11~13点)手少阴心经,未时(13~15点)手太阳小肠经,申时(15~17点)足太阳膀胱经,酉时(17~19点)足少阴肾经,戌时(19~21点)手厥阴心包经,亥时(21~23点)手少阳三焦经,子时(23~1点)足少阳胆经,丑时(1~3点)足厥阴肝经。古有歌诀有助于记忆:

肺寅大卯胃辰宫,

脾巳心午小未中,

申膀酉肾心包戌,

亥焦子胆丑肝通。

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,为什么会出现时间性病症病证,时间性病症病证也并非什么“奇证”、“怪证”,原来这些病都与营气的运行有关,一天有十二个时辰,营气分别运行于十二条经脉,如果某条经脉出现了问题,病证就会在这个时候发作或加重,这就是为什么12个时辰的病证在临床上都能见到,并且发作的时间长短也是2小时(1个时辰)了。

由此,我们可能就明白了,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流注到机体各部,以灌注营养脏腑、四肢百骸,这种流行灌注各脏腑组织具有潮水一样的时间节律。当某时辰气血灌注到某经脉脏腑时,该经脉脏腑就处在功能最旺盛之时。既然象涨潮一样,也就当有潮落的时候,这潮落都有最低时,在经脉灌注中,每一天每一经都会有气血流注最为不足的时候,这个时候该经脉脏腑功能就处在最衰减的状态,这就是十二时辰经脉脏腑的旺衰规律。而这个衰弱的时候通常在旺盛后的第六个时辰。此节律最早见于明朝高武的《针灸聚英》一书中。


洪海燕

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
微信服务号
微信订阅号
支付宝生活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