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经气血流注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

2019-12-08 00:00未知

授课时间

20191208

授课地点

名中医馆会议室

授课老师

卿照前

听课人员

王双双、夏倩等

记录人

夏倩

授课主题

十二经气血流注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 

培训内容及评价:十二经气血流注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

一、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与时间性病症病证的关系

常常有这么一些病人,其发病具很有时间规律性,比如说发热在每日的上午9-11点,腹泻在早上的3-5点,胸痛在下午的5-7点,每天的发病都集中在这个时候,过了这个时间段,病症病证就缓解了,也有些疾病呈时间性加重。对于这些疾病,倘尚若我们不能掌握正确的诊断思路,可能只能象一些书中所说的一样,只能把它们称做“奇证”、“怪证”了。那么辨证也就难以把握要领,很多时候就无奈地做出“以药试病”的处理方法了,要不就只好从痰、瘀治疗了。为什么?古人都说“怪病多痰”、“怪病多瘀”啊。

要弄清这些疾病的诊断方法,我们有必要重温相关的《黄帝内经》原文,复习一下十二经脉气血流通和注入的规律。那么人体气血在十二经脉中流通注入的时间规律又是如何的呢?

在《灵枢》经中,《灵枢·五十营》五十营篇、《灵枢·营气》营气篇、《灵枢·脉度》脉度篇、《灵枢·营卫会生》营卫会生篇,连续四4篇都是专门讨论十二经脉流通和注入规律这些问题的。

《灵枢·营卫生会篇》说:“受气于谷,谷入于胃,乃传于五脏六腑,五脏六腑皆受于气。其清者为营,浊者为卫,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,阴阳相贯,如环之无端…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,行于阳二十五度,分为昼夜,故气至阳而起,至阴而知。”

此段讲解了营气、卫气的产生、性质和运行特点,指出了卫气“行于阴二十五度,行于阳二十五度”,五十而复大会。

那么营气是怎么运行的呢?

《灵枢·营气篇》:“说:黄帝曰:营气之道,内谷为宝。谷入于胃,乃传之肺,流溢于中,布散于外,精专者,行于经隧,常营无已,终而复始,是谓天地之纪。故气从太阴出,注手阳明,上行注足阳明,……与太阴合……从脾注心中;循手少阴……合手太阳……合足太阳……注足少阴……循心主脉……合手少阳……注足少阳……合足厥阴,上行至肝,从肝上注肺……。”

根据以上的记载,后世的医家结合临床病例的观察,将其发展为十二时辰配属十二经脉的子午流注纳支法,即营气每天循行十二经脉一周,营气流行灌注各脏腑组织具有潮水一样的时间节律,当某时辰气血灌注到某经脉脏腑时,该经脉脏腑就处在功能最旺盛之时。其规律如下:寅时(3-5点)手太阴肺经,卯时(5-7点)手阳明大肠经,辰时(7-9点)足阳脉胃经,巳时(9-11点)足太阴脾经,午时(11-13点)手少阴心经,未时(13-15点)手太阳小肠经,申时(15-17点)足太阳膀胱经,酉时(17-19点)足少阴肾经,戌时(19-21点)手厥阴心包经,亥时(21-23点)手少阳三焦经,子时(23-1点)足少阳胆经,丑时(1-3点)足厥阴肝经。古有歌诀有助于记忆:

肺寅大卯胃辰宫,

脾巳心午小未中,

申膀酉肾心包戌,

亥焦子胆丑肝通。

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,为什么会出现时间性病症病证,时间性病症病证也并非什么“奇证”、“怪证”,原来这些病都与营气的运行有关,一天有十二个时辰,营气分别运行于十二条经脉,如果某条经脉出现了问题,病证就会在这个时候发作或加重,这就是为什么12个时辰的病证在临床上都能见到,并且发作的时间长短也是2小时(1个时辰)了。

   由此,我们可能就明白了,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流注到机体各部,以灌注营养脏腑、四肢百骸,这种流行灌注各脏腑组织具有潮水一样的时间节律。当某时辰气血灌注到某经脉脏腑时,该经脉脏腑就处在功能最旺盛之时。既然象涨潮一样,也就当有潮落的时候,这潮落都有最低时,在经脉灌注中,每一天每一经都会有气血流注最为不足的时候,这个时候该经脉脏腑功能就处在最衰减的状态,这就是十二时辰经脉脏腑的旺衰规律。而这个衰弱的时候通常在旺盛后的第六个时辰。此节律最早见于明朝高武的《针灸聚英》一书中。见表。

 十二经脉流注表

经脉时间

旺时

现代计时

衰时

现代计时

手太阴肺经

3-5

15~17

手阳明大肠经

5-7

17~19

足阳脉胃经

7-9

19~21

足太阴脾经

9-11

21~23

手少阴心经

11-13

23~1

手大太阳小肠经

13-15

1~3

足太阳膀胱经

15-17

3~5

足少阴肾经

17-19

5~7

手厥阴心包经

戌戍

19-21

7~9

手少阳三焦经

21-23

9~11

足少阳胆经

23-1

11~13

足厥阴肝经

1-3

13~15

 这子午流注纳子法虽说是针灸学家应用的较多,对临床辨证取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,但就对于非针灸专业的以药物治病的内、外、妇、儿科医师来说,熟练地掌握其基本理论,对正确的分析判定病位,进行准确地辨证施治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。

二、子午流注纳支法实际运用举偶

子午流注纳支法,在临床上对一些定时发作的疑难病案辨证施治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。下面再看几个病案。

病案1 辰时咳嗽

周某,女,68岁。初诊:诉6个月以来,每日上午8、9时(辰时)左右喉痒,胸闷,必咳出两块白色黏痰,其症方解,全天其他时间不咳,胸亦无不适。经治半年,病无改善。进一步问诊得知:平素胃脘不适,畏冷,受凉则腹部不适。舌质淡嫩,边有齿痕,苔薄白,脉沉细。断为肺胃阳虚,痰浊内阻。方以附子理中丸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。

附子10  党参10    干姜6  白术10  

茯苓15  五味子10  细辛3  炙甘草10  x5剂

服首剂,腹泻水样便2次,胃部不适缓解,感腹中舒畅,3剂而咳止,后予前方5剂巩固之。

辨证思路:患者胃脘不适,感冷受凉则腹部不适,舌质淡嫩,边有齿痕,苔薄白,脉沉细,证属脾胃虚寒。手太阴肺经“起于中焦,下络大肠,还循胃口,上膈属肺”,中焦之虚寒每每循经脉上凌犯肺,损伤肺阳,阳不化津而为痰,辰时为经气流注胃经之时,故病位定在肺胃。结合舌脉,断为肺胃虚寒,《素问·咳论》有云:“其寒饮食入胃,从肺脉上至则肺寒,肺寒则内外合邪,因而咳之,则为肺咳。”故方以附子理中丸温散中焦之虚寒,以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。一剂胃阳得振,逐阴外出,故见腹泻且感舒适,药中病机,故其效也著。

《素问·咳论》: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。”信不诬也!

病案2 丑时脊间疼痛

这个患者是在我科住院的老年女性患者。杨某,女,70岁,入院的主诉是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部位疼痛难忍,入院后主治医师进行了胸片、脊柱CT、磁共振、风湿全套及免疫相关抗体等检查,未能查出明确的病因,因此也就没下出个明确的诊断来。入院半月,每日静滴“血塞通”,再就是给点非甾体类抗炎药。中药予以活血化瘀的方子,治疗半月,病情毫无好转。

通过四诊,我发现这个患者两肩胛内侧痛很有规律性。一天24小时中,只是每日夜间1点左右发作,两肩胛内侧之间部位疼痛难忍,持续2小时左右症状自行缓解,体查亦无阳性发现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弦。

桂枝10  生白芍10  羌活10  葛根60

苏木10  柴胡10    黄芩10  法半夏10

炙甘草10    x5剂

辨证思路:像这样局限于某个部位的病证,一定要学会运用经络辨证,在肩胛内缘内侧所循行的经脉只有太阳膀胱经,督脉是循脊而行,所以,就把病位定在太阳经。病在子时发作,根据纳支法推算,当是气血流注胆、肝经之时。所以方以桂枝加葛根汤疏利太阳经气,缓急之痛,方中另加入羌活、苏木走太阳,祛风活血止痛。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。搞临床的人要时时记住,定时发病,调和阴阳,每以小柴胡汤效果最优。

未想,服药当天疼痛大减,次日病解,其后再也未发作,5剂而出院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
微信服务号
微信订阅号
支付宝生活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