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咳不愈案辨治分析
2020-02-27 00:00未知
授课时间 |
2020年02月27日 |
授课地点 |
名中医馆会议室 |
|||
授课老师 |
卿照前 |
听课人员 |
王双双、夏倩等 |
记录人 |
夏倩 |
|
授课主题 |
久咳不愈案辨治分析 |
|||||
培训内容及评价:“久咳不愈案”一则。 万某,女,56岁。初诊:患者自诉:平素动则汗出,恶风,极易感冒,一个月前受寒感冒后出现咳嗽,咳白粘痰,当地医院予以抗炎、化痰止咳(头孢甲肟、橘红止咳糖浆)等对症治疗后,咳嗽咳痰较前减轻,但患者时有仍时有轻微咳嗽。现症见:咽痒即咳,无痰,咳嗽日轻夜重,受寒后加重,汗出,无胸闷,食纳可,寐安,二便可,喜温饮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 西医诊断:急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:咳嗽 病机:素体阳亏,寒饮束肺 治法:温阳固表,散寒化饮 方药:苓甘五味姜辛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制附片6 干姜6 炙甘草10 云茯苓30 细辛3 五味子10 前胡10 桔梗10 黄芪30 白术10 防风10 x10剂 辨证思路分析:临床诊疗疾病当注重体质,清·吴德汉《医理辑要·锦囊觉后编》说:“要知易风为病者,表气素虚;易寒为病者,阳气素弱。”患者平素喜汗出,极易罹患感冒之疾,故知其表气素虚;入夜咳甚,受寒加重,阳虚亦存。综合分析,患者病机的核心在于元阳不足,元阳不足在上则阳虚不运,肺不布津,寒饮伏肺,故咳嗽咳痰,饮得温则化,故喜温饮。阴为阴邪,入夜阴重,故见入夜咳甚,遇寒加重。在外则卫阳不足,体表失于固摄及温煦,表现为恶风,汗出,极易感冒。 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。”这是仲景治痰饮的基本原则。主方选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。方中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三药均性温入肺,干姜、细辛温肺化痰,五味子收敛肺气,三药联用,散中有收,收中有散,彼此协同,互相制约,体现了“温药和之”之义。咳嗽的病机在于肺失宣降,药用前胡降气止咳,桔梗宣肺祛痰,两者一升一降能恢复肺气宣发肃降。患者表虚汗多,故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卫敛汗。妙在一味附子,外能扶卫阳固表,内能补元阳散寒。正如《本草正义》所言:“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,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”。 二诊:因路途遥远,服上方后未及时就诊。诉服上方后,咳嗽痊愈,但仍畏寒,尤以背心部发凉感明显,咽干,手足欠温,二便可,食纳可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 附子10 桂枝6 熟地黄15 山茱萸15 山药10 当归10 杜仲10 枸杞10 鹿角胶10 菟丝子10 巴戟天10 黄精10 玄参15 x20剂 辨证思路分析: 服上方后咳嗽痊愈,患者阳虚之病机已属无疑。然而患者仍畏寒,手足欠温,且以背心部发凉感明显,按照经络辨证,背为督脉所主,督脉两络于肾,且督脉主阳,今肾督阳虚,不能温煦经脉则背寒。《伤寒论》云:“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。”亦说明“背恶寒”系少阴阳气亏虚特征性症状之一,故方用右归丸加减,温补肾督之阳。 患者咽干,乃阳气亏虚,虚阳上浮为患,故加用玄参引浮游之火下行。陈士铎在《本草新编》论述到:“夫浮游之火,正下焦之火,非上焦之火。……下焦之火,非出之于肝木,即出之于肾水。肝、肾之火,皆龙雷之火也,忽然上腾,忽然下降,其浮游无定之状,实予人难以捉摸,非大用玄参,乃水不足济火,其焚林劈木之威,有不可言者矣。” 张景岳认为:“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。”故方中用熟地黄、山茱萸、山药、鹿角胶等滋阴,少佐附子、桂枝生少火之气。”叶天士《临证指南》说:“鹿茸壮督脉之阳,鹿胶补督脉之血”,鹿角胶温补督脉之佳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