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络辨证临床运用案例
2020-10-07 00:00未知
授课时间 |
2020年10月07日 |
授课地点 |
名中医馆会议室 |
|||
授课老师 |
卿照前 |
听课人员 |
王双双、夏倩等 |
记录人 |
夏倩 |
|
授课主题 |
经络辨证临床运用案例 |
|||||
培训内容及评价: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”医案一则。 《灵枢·经别》说:“十二经脉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学之所起,工之所止”一语,道出了经络与人体的各个生理阶段,即生老病死全过程均有十分密切联系,历代的医家十分重视经络,认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、最重要的理论,学医必学经络,习医必通经络,初学中医必须由此入门,精通十二经脉,是成为良医必备的条件,可以说把经络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无以复加的位置。不通经络学说,很难成为造诣很深的中医。马元台《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》说:“十二经脉……实学者习医之第一要义,不可不究心熟玩也”,经络理论于中医学的地位可见一般。 古代大家无不重视经络辨证,如清代徐大椿说:“治病必分经络脏腑,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,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。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,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有别;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,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,若不究其病根所在,而漫然治之,愈治而愈深矣。故治病者,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,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所因,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而治之,自然见效。” 经络辨证作为一种辨证方法,其实是横跨基础与临床的桥梁,对临床诊断疾病与处方用药的指导极为重要,然而,由于经络学说,尤其是经脉、别脉、络脉、经筋的循行部位难以记诵,加上临床教学对经络学说的不够重视,现在能掌握经络辨证学并在临床稔熟运用者却是寥寥无几。 看下面一则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”辨证论治过程,我们就可以发现经络辨证在内科杂病诊治中的重要地位。 病案: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李某,男,64岁。首诊:诉心悸伴头晕频发3月,被诊断为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”,建议安装起搏器,因经济拮据拒绝,改求中医。刻诊:心悸频发,兼见疲乏,足跟痛,膝痛,口干苦,大便干结如羊屎状。舌质淡红,苔黄腻,脉缓。刻诊:脉率45次/分。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史,血压波动大,4、5点及18点血压升高。现服用“左旋氨氯地平 2.5mg,po,qd”,血压控制尚可。 西医诊断: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中医诊断:心悸 证型:肾精亏虚 治法:补益肾精 方药:左归饮 葛根30 山茱萸10 熟地15 山药15 肉苁蓉25 续断10 杜仲10 怀牛膝15 柴胡10 黄芩10 法夏10 白参10 炙甘草10 生姜3片 大枣10枚 x7剂 辨治思路详解:患者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,其病位在心。除心悸、头晕外,患者兼有足跟痛、膝痛、疲乏,综合分析,当断为肾精亏虚,心脑失养。 《灵枢·经脉》云:“肾足少阴之脉……邪(斜)走足心,出于然谷之下,循内踝之后,别入跟中,以上腨内,出腘内廉,上股内后廉,贯脊属肾。”肾精亏虚,脑髓骨脉失养,则头晕频发、疲乏;经脉失养则发为足跟痛,膝痛;肾司二便,肾精亏虚,不能濡润大肠,故见便秘。便秘则腑气上冲,则出现苔黄腻。 “肾足少阴之脉--其支者,从肺出,络心,注胸中……”,“足少阴之别……并经,上走于心包下……”,“是动则病……心如悬,若饥状,气不足则善恐……”,从《灵枢·经脉》记载来看,肾精亏虚,不能上养心脉,亦可导致心气不足,而发为心律失常,由此补肾即可以治心。故方以山茱萸、熟地、山药、续断、杜仲补益肾气,生髓强骨,肉苁蓉、怀牛膝补益肾精,润肠通便。 《伤寒论》云:“少阳之为病,口苦,咽干,目眩也。”又有“寒热往来”之定时发病之特点,其治以小柴胡汤。患者口干苦,血压波动大,4、5点及18点血压升高,颇具小柴胡汤定时发病方证之特点,故合用小柴胡汤。 二诊:头晕减,心悸、足跟痛消失,无膝痛,口干苦,大便干结好转,无羊屎状。舌质淡红,苔黄腻,脉弦。 上方加火麻仁15。14剂。辨治思路详解:药已见效,大便仍干,故守前方,增火麻仁加强润肠通便。 三诊:头晕除,颈部不适,大便已不干结。舌质淡红,苔黄腻,脉弦。 上方加苏木10。×14剂。辨治思路详解:诸症皆除。颈部不适,乃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,肾主骨,仍以补肾为大法,加苏木以活血通脉。 四诊:诸症消失,偶有多梦。舌质淡红,苔薄黄,脉弦。心率60-70次/分。 山茱萸10 熟地10 肉苁蓉20 续断10 杜仲10 当归20 怀牛膝20 柴胡10 黄芩10 白参10 炙甘草10 生姜3片 大枣10枚 x14剂 辨治思路详解:心率已不再缓,仍守前法。 五诊:心率75次/分,律齐,无特殊不适,复查心电图正常。 熟诵经络循行路线,是做好临床的基本功,古人所云“不懂脏腑经络,开口动手便错”绝非虚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