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治脾胃病临证用药经验

2017-12-10 00:00未知

授课时间

20171210

授课地点

二住院楼5楼会议室

授课老师

卿照前

听课人员

王双双、夏倩等

记录人

夏倩

授课主题

中医中药治脾胃病临证用药经验

培训内容及评价:中医脾胃病包括西医浅表性胃炎、浅表萎缩性胃炎、萎缩性胃炎、返流性胃炎、疣状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食道炎、慢性肠炎、食道癌、胃癌、肠癌等,皆为临床常见病、多发病。中医在诊治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
卿教授善用黄芪,需随病巧投。黄芪味甘性微温,善治肺脾气虚和中气下陷证,素有“补气诸药之最”的美称。老师对各种脾胃病,凡显脾胃气虚证者皆重用之,并针对不同胃病,予以巧妙配伍。如治浅表性胃炎配柴胡、升麻、枳壳、苦参、黄连以益胃升阳,升清降浊;浅表-萎缩性胃炎则伍石斛、知母、桃仁、鳖甲以益气养阴,活血化瘀;萎缩性胃炎合天冬、莪术、桃仁、白花蛇舌草以益气养阴,祛腐生新;消化性溃疡则佐炮姜、小茴香、白及、乌贼骨、煅瓦楞以温胃弥疡,逐腐祛瘀。对脾水、脾约等病证,亦每配相应之药。

中医中药治脾胃病临证用药经验:重视脾胃病的调节气机,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是从动态角度对脏腑特性、气化功能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。此理论源于《内经》。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明言:“非出入,则无以生长壮老已;非升降,则无以生长化收藏”。说明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。而脾位居中央,禀气于胃,灌溉四旁,和济水火,升降金木,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,五脏生理活动之中心。五脏本身及其之间的生克制化,皆以脾升胃降的正常为其前提。故而在治疗疾病时应重视气机的升降,尤其是脾胃气机。正如清·吴鞠通所倡导“治中焦如衡,非平不安”,其理实本乎此也。故而老师在诊治脾胃疾病时,将调整牌胃升降功能作为其用药之紧要所在。如治浅表性胃炎时,虽以芪、升、柴等升发脾阳,但又配以苦参、黄连、枳壳等苦降胃气,使清升浊降、进而“炎症随浊去而化”。

对反流性胃炎的治疗,虽认为病因为气虚不能约束幽门引起幽门失控,仍采取以黄芪、山药、升麻、柴胡健脾升阳,配以枳壳、黄连苦降胃气,取调理脾胃升降而收功。此正是异病同治的绝妙佳法,我们当学而验之。用药平和,首保胃气存津液。脾胃病与其它脏腑关系密切。由于药物、饮食、情志等,均可伤及脾胃,故如何顾护脾胃,不仅为治疗脾胃病,亦为治疗其它脏腑病证成败之关键。于此,老师提倡应用药平和,切勿辛热或苦寒太过,否则不利于保护胃气阴津。他反对浪用附子理中丸、八宝瑞生丹等治浅表性胃炎,对消化性溃疡施治的宜忌亦与之相同。

如胆汁返流性胃炎病案:张某,女,45岁,上腹痛反复发作2年余,加重月余。曾在他院诊为“慢性胃炎、慢性胆囊炎”。服中西药物尚佳。近月来疼痛连绵,剧则恶心、呕吐黄绿色苦水,痛在饭前,呕逆在饭后,冷热食物均感不适。舌红、舌乳头增生如杨梅,苔薄黄,脉沉弦。胃镜检查:胃内黄绿色潴留液中等量,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,黏膜表面覆盖着被胆汁污染的黄色分泌物,幽门口见大量胆汁内流;胆囊B超示:“慢性胆囊炎”。予蠲胃饮治之。

药用:  黄芪40g   山药20g   党参15g    苦参15g

柴胡15g   橘核15g   川棟子15g  砂仁15g

葛根10g   炮姜10g   白蔻10g    黄连5g

小茴香5g       x30

每剂水煎3次,混匀后分3次服完,每天早晚各1次。45天后,诸症皆失。胃镜复查,胃内液澄清,胃窦部黏膜呈橘红色,幽门口无胆汁反流。

按:考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篇》曰:“诸呕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。”故一般多认为呕吐因热而成,且与肝郁化火关系密切,亦有寒热虚实错杂并见者。而老师却突破常规,提出中气大虚,胃失和降为本病病机的卓识。强调仿补中益气汤之意配合疏肝理气止痛、化湿和胃降浊的施治大法。方中重用黄芪40g,伍党参、山药、葛根、柴胡大补脾气升阳;黄连、苦参清热和胃降逆;蔻、砂仁化湿温中,行气止痛;茴香、炮姜散寒止痛;柴胡、橘核、川楝子疏理肝气、行气止痛。诸药配伍,寒温并用,升降同施,健脾、和胃、疏肝、行气兼顾,体现以“和为贵”思想,终获全效。

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
微信服务号
微信订阅号
支付宝生活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