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细辛入少阴,善温肾经止寒痛

2019-11-06 00:00未知

附子,本是辛温大热,虞抟云:“附子禀雄壮之质,有斩关夺将之能,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,以追复散失之元阳。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培养不足之真阴。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。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。”配伍得当,可治诸多顽疾,最能入肾经,为治少阴虚寒、元阳虚损、寒凝疼痛为最紧要之品。

细辛,辛温,入少阴,其性芳香最烈,疏散最为有功,不仅善于温通经络,亦可发散风寒,且有较强的止痛作用。《药品化义》云:“细辛,若寒邪入里,而在阴经者,以此从内托出”。《本草新编》言:“盖头为六阳之首,清气升而浊气降,则头目清爽;惟浊气升而清气降,头目沉沉欲痛矣。细辛气清而不浊,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,所以治头痛如神也。”余在临床,凡肾阳不足,寒凝少阴,经气不利,头痛、肢痛、关节疼痛,每必用之。而足胫冷,亦寒在少阴经,祛其寒,非附片配细辛不可取效也。

舒仕泉,男,69岁。

初诊:头痛4天,遇寒则剧,长期便秘。2天1次,劳则疲乏,纳可,畏冷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既往有脑外伤病史。有高血压病史,服用“施慧达”降压,血压控制稳定,测BP:130/80mmHg。

制附片10g, 细辛6g, 川芎20g, 当归20g, 

肉苁蓉20g, 怀牛膝20g, 升麻6g, 枳实10g, 

白僵蚕10g, 蜈蚣1条 全蝎5g, 白芍30g, 

炙甘草10g, 三七10g。7剂。

辨证思路详解:肾司二便,患者高龄,长期便秘、畏冷、脉沉细,为肾阳亏虚,不能温煦大肠,而致习贯性便秘。由此推论,患者当为素体肾阳亏虚。元阳不足,最易感受外寒,导致寒凝经脉,肌筋拘挛而头痛。故方以附片配细辛,走少阴,温补元阳,散寒通络止痛。朱丹溪云“头痛须用川芎。如不愈,各加引经药。”该品上行头目,下行血海,最善疗头痛,故大剂用之。佐用白芍甘草汤缓解止痛,蜈蚣、全蝎、白僵蚕通络止痛。头有沉伤,以三七活血化瘀。

二诊:上症大减。

上方加葛根30g,丹参10g。10剂。

    辨证思路详解:病好大减,药合病机。加葛根、丹参,仍从沉伤入手,疏通血脉尔。

关于细辛的用量,一直有“细辛不过钱”之说,但在现代很多医家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细辛的剂量很大,甚至有大到30克的。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,有必要进行下分析。“细辛不过钱”始见于宋·陈承的《本草别说》一书。历代医家对此意见不一,如陈修园《神农本草经读》称:“宋时陈承谓细辛单用末,不可过一钱,多则气闭不通而死。近医多以此语忌用,而不知辛香之药,岂能闭气?上品无毒之药,何不可多用?”张锡纯说:“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,后世医者,恒多非之,不知其说原不可废。凡味辛兼能麻口之药,若花椒、天雄、生半夏大抵皆有此弊,不但细辛也。盖麻口者,即能麻肺,肺麻则其呼吸即停矣。”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引述陈说细辛“若单用末,不可过一钱,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”,可见,李时珍虽然是收录陈承的,但他还是将“半钱匕”改成了“一钱”。隋唐以后,“一钱”约合现在的3克。至此以后,“细辛不过钱”之说逐渐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一条清规。

尽管如此,古代医家也有相反的观点。医圣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两书中应用细辛的汤剂有20首,其用量多为三两,且并未言及禁忌。唐代的《千金要方》所载附子散,细辛(入汤剂)用量六两(隋唐以后,一两约合现在的30克)。宋代《和剂局方》之加减三五七散,细辛用至一斤八两。明代《证治准绳》之滑氏补肠汤,细辛用量为三两。今之医家也有大量不拘古训应用细辛,而获取良效的例子。可见,细辛入汤剂用量不应拘泥于一钱(3克)之内。 

细辛入汤剂,安全性要远远高于散剂。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智华等人的研究,细辛全草经不同时间煎煮后,其煎液中挥发油含量随煎煮时间增加而降低。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后,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,不足以引起中毒。故细辛“单用末”,应遵循“细辛不过钱”之说,而入汤剂则可适当加大剂量。细辛在临床使用中多入汤剂,不能一味受“细辛不过钱”的束缚,以致影响了细辛应有的功效。

 

 

王双双

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
微信服务号
微信订阅号
支付宝生活号